弱勢者口腔守門員黃純德 身障者、失智老人、偏鄉兒童不能沒有他 

圖片來源:吳宙棋

他溫言軟語,滿臉微笑,看診時還唱歌幫病患平撫緊張的心。70歲的黃純德,是台灣特殊需求者牙科、口腔衛生學系4年制訓練的先驅者,也是率先成立老人咀嚼吞嚥醫學學會的主導者,要讓快速高齡化的台灣社會作好準備。

牙科躺椅上,70歲的黃奶奶,平靜地閉著雙眼,讓醫師夾著紗布為她擦拭牙齒和牙齦。

「她閉上眼睛耶,第一次這樣!」緊扣著她手腕的女兒,忍不住壓低嗓音驚呼,要旁邊的口腔衛生師趕快來看。「我們所有人要靠近嘴巴,她都會拿手來擋,只有黃醫師可以,」她說。

為她清潔牙齒的,高雄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名譽教授,也是這間「特殊需求者牙科醫療服務示範中心」特約主治醫師的黃純德,嘴裡繼續唱著老歌「燒肉粽」,手裡的工作絲毫不敢停下。

女兒的驚訝是因為車禍後罹患外傷性失智症的母親,以前每次看牙醫都在「打架」。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她,無法刷牙,又不讓任何人靠近她的口腔。看牙醫的時候,不是尖叫、咆哮,就是不斷揮手阻擋,只好綁住手腳,出動3個人壓住身體固定。

直到6年前,因為牙齒發炎掛急診,轉來到特殊需求者牙科。輕聲細語的溝通,加上診療過程中不間斷的歌聲,讓黃純德成了唯一一個可以讓她開口的人。

從高醫牙醫系開始,學醫超過50年的他,是全台第一個特殊需求者牙科的創始元老。以史懷哲為偶像的他,也是2011年醫療奉獻獎的得主,兒童、身障者、老人、屏東山裡的偏鄉弱勢,都是他的服務範圍。

大園空難、莫拉克風災發生後,黃純德都回應牙醫師公會聯合會的徵召,為罹難者進行遺體鑑定。碰上爬滿蛆的大體,讓年輕牙醫心生恐懼,黃純德只半開玩笑地鼓勵他們,「你看,平常妳幫小孩子看牙時,小孩子會不會咬你?至少他們(罹難者遺體)不會咬你,不用怕。」

接受《天下》採訪後3天,70歲的黃純德還要帶著兩位醫師和口衛師飛到澎湖,進行兩天一夜的診療服務。年初剛退休的他,頂著一頭白髮笑著說,現在一樣每週門診3天。

脾氣如烈日 耐心是練出來的

「大家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既定印象,都是覺得他們很難搞,其實不是,只是應對方式不好,刺激到他們才會反抗。」溫柔三部曲,就是黃純德與患者交心的祕密武器。

除了眼神交會、常保笑容之外,黃純德更刻意放慢說話速度,放大音量,就是要讓患者隨時知道診療進度,不會過度緊張。他也在看診前後跟病患握手,藉此傳遞人情溫度,讓對方感受到醫者的關心。

從1991年開始,黃純德就率領高醫牙醫學研究所團隊,在高雄市啟智國小進行研究,2002年才得到當時的衛生署支持進行「台灣身心障礙者之口腔健康狀況調查」,證實身心障礙者的乳齒齲蝕指數(DMFT index)比一般人高,表示他們口腔照護不易。

與他認識多年的台灣智障者家長總會副秘書長孫一信表示,這樣的統計調查出來之後,才促使政府把資源投入身心障礙者的口腔衛生。」

(吳宙棋攝)

孫一信與黃純德認識於十多年前。2002年,他在智障者家長總會時,黃純德到該會的台中理監事會的一場演講,讓他大為震撼,「那是第一次看到希望,很多身心障礙的孩子20年都沒看過牙醫。」

黃純德同時透過高醫口腔衛生系,讓口衛師透過協助醫師以外的途徑走入機構,幫助身心障礙者潔牙預防齲齒,提供客製化設計牙刷等從旁協助。「這些都是平常牙醫師不會做的,」孫一信說。

對弱勢族群的關注,來自黃純德成長的記憶。曾在竹南住過的他,在沒有鞋子可穿的同學身上,深刻感受到貧富差距的意義。而中學時期搬家到台北萬華後,他曾看見原住民雛妓在街頭含淚喃喃自語,或是腦性麻痺患者在路邊乞討的光景,讓他大受衝擊。

但面對患者的親和與耐心,其實是多年行醫下來,從病人身上學到的功課。

南漂青年 大半生給了高雄

自稱「南漂青年」的黃純德,人生大半光陰都在高雄。他在高醫念完牙醫系後,先在麻醉科待了4年,才到日本大阪齒科大學專攻小兒齒科研究所。

要做兒童牙科,第一課就是學習溫柔說話,不能把孩子嚇哭。

「那時候我對病人脾氣好,但對團隊、住院醫師不是很好。」黃純德比喻,30到50歲的自己,就像日正當中到下午3點,「是太陽最烈的時候,很兇。」過了50歲,才開始太陽下山,夕陽無限好。

兼具麻醉科訓練的他,一直以為牙科麻醉只是「小事一樁」。正好大阪齒科大學開始發展身障牙科,黃純德跟著指導教授看了許多身障者在約束、全身麻醉的狀況下接受治療,才發現牙科麻醉是門深奧的學問,視角就此改變。

畢業回台後,他逐漸踏入兒童、身障牙科領域,「人生歷練久了就慢慢了解,要求多不是好事,反而不容易達到,應該盡量用鼓勵、稱讚,這是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事。」

(吳宙棋攝)

寫草案拼修法 爭議不斷

20年前,當選牙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的黃純德,除了深耕牙科治療,也開始關注口腔衛生的預防。

他參考韓國經驗起草的「國民口腔健康促進法」草案,歷經法學專家等改寫流程後,成了劉建國等17位立委提案的「口腔衛生人員法草案」。在牙醫師出身的衛福部長陳時中、前全聯會理事長謝尚廷的支持下,在立法院委員會初審及一讀通過。

去年3月,上百位牙醫師和牙醫系學生為此聚集在全聯會臨時大會門外,抗議「口腔衛生人員法」放寬規範,讓牙科助理只要通過特考,就能從事洗牙、塗氟、溝隙封填等醫療行為。

現在台灣6萬多名牙科助理,究竟是一般勞工,還是醫事人員?一旦納入口腔衛生人員法,牙科助理要不要經過考試認證,而全台1千多位口腔衛生系畢業生,能不能真的擔負起這個重任,也是論辯的重點。

修法的漫漫長路還沒走到盡頭,衝勁十足的黃純德卻沒有因此放棄,而是在長照的領域默默鋪路。

成立學會 要幫老人擺脫肺炎威脅

55歲那年,黃純德要出國演講的前一天,忽然接到父親送進醫院急診的消息,意外開啟了新的研究領域。

當時,曾罹患口腔癌而開過刀的父親,吃東西總是特別小心,避免嗆到。但就在吃肉圓的時候,他可能誤吞而產生窒息。雖然救回一條命,但身體狀況一直沒有起色,長達半年的時間,都在護理之家、醫院加護病房、普通病房之間循環流動。

黃純德從長期觀察身心障礙者的經驗中發現,父親的吸入性肺炎,應該是嗆咳引起的,原因除了吞嚥障礙之外,就是口腔衛生不好,加上年邁後身體虛弱造成。

「以前都覺得醫院、護理之家會照料好,我們就忽略了這部分,」黃純德發現,很多人都以為這是老人必經之路,卻不知道嗆咳是可以透過復健和訓練來預防的。

當時在高醫擔任口腔衛生系主任的他認為,年老體衰加上中風、失智等,讓嗆咳的問題變得棘手,但至少可以從口腔照護來防堵,減少細菌堆積,降低肺炎發生率。

原本反對成立口衛系的他,從日本的經驗中發現,4年制的訓練課程,為的是讓高齡社會作好準備,因而轉念支持口腔衛生系成立,要讓老人的口腔照護更為紮實。

3年前,他也主導成立「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」,要整合臨床醫療、復健、照護、預防保健等領域,讓全新研究成果,實際走入民眾的日常生活。

習醫超過50年的黃純德,雖然屆齡退休,但他想做的事還有很多。自年輕時就熱愛爬山的黃純德,工作上慢慢交棒後,今年3月才爬了海拔4千公尺的馬來西亞「神山」(Mount Kinabalu)。

眼力不如以往的他,開始把根管治療、複雜的拔牙工作交棒給年輕的醫師。

高醫口衛系及研究所畢業,現在也在特殊需求者牙科團隊工作的口衛師林怡婷觀察,黃純德會跟病患及家屬溝通,要多讓年輕人試試看,而自己也會在旁邊看著,適時介入,讓雙方感到放心。

邁入退休生活的黃純德,把經驗和知識傳承的同時,用溫暖的心關懷弱勢族群,為他們守住口腔衛生的理想之火,只有越燒越旺。(責任編輯:吳凱琳)

Go to top